•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生动展示特殊年代日常生活的诗性,

    ——吴绍釚《我与南溪》读后

    2017年 10月 05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潘颂德 点击:
    记得两方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重要的在于发现。文学创作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发现与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诗性。 凡是过来人都知道,自 1955 年到 1976 年,中国当代史上的这 21 年,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反胡风、反右派、反右倾,

       记得两方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重要的在于发现。文学创作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发现与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诗性。

        凡是过来人都知道,自1955年到1976年,中国当代史上的这21年,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反胡风、反右派、反右倾,直至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国经历了纷扰繁复的二十一年。与此同时,这二十一年间,还有一场影响了几千万知识青年命运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知青运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知青题材的文学作品,各有特色,各擅胜场。学者、散文家吴绍釚先生也是当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1968年夏天,他从上海一所重点中学高中毕业,翌年早春三月,他与千百万知青一起上山下乡,从东海之滨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迢迢千里到了遥远的北国东疆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烟集公社南溪三队插队落户,一干就是六年多,直到1974年进延边大学中文系读书为止。从繁华的大上海到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从青年知识分子到扛起锄头与朝鲜族农民一起干农活,放牛、养猪、管理果园,插队落户不但改变J,他青春岁月的生活轨迹、人生道路,也在他思想观念、行事方式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隔了四十多年后,当他回顾这六年的青春岁月、与朝鲜族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禁不住产生了创作冲动,写下了这部近二十万字的散文集《我与南溪》。

        读《我与南溪》,我被作者清新、流畅的笔下所展示的那特殊年代农村同常生活的诗性所深深感动。

        作者理性地把握与透视六年多的边疆农村插队生活,在文学体现人这一观念的烛照下,努力开掘朝鲜族农民同常生活的涵蕴,集体户生活的状况,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农村日常生活的诗性。

        在我看来,作者所展示的南溪三队同常生活的诗性,第一个层次是展示南溪自然风光之美,即大自然的诗性。作者在《自序》中深情地写道:  “南溪的山水是非常美丽的。潺潺的清流,连绵的群山,繁茂的草木,灵敏的动物,都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与南溪》第一章以四节文字,倾力倾情描写J,南溪的山水自然之美,在后面的章节中也写到了南溪四季之美,这些优美的文字都展示了南溪大自然的诗性。

        第二个层次是描写南溪朝鲜族人民的风俗民情之美,即展示了南溪诗性的风俗民情。在第二章《山村的风情》中,作者生动地介绍了南溪朝鲜族村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俗:春耕前夜开动员会的情景、村民家中炕灶碗柜摆设,朝鲜族妇女顶水,插秧间隙饮酒喝糖姜水,“一家建房、全村相助”,集体欢饮、歌舞,以及春耕秋收前的祭祀仪式等。并由这些南溪朝鲜族村民的风俗习惯,展示朝鲜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美好心灵,展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诗性。

        第三个层次是叙写和展示朝鲜族人民的人性美、人情美。第二章《山村的风情》中的“首顿派饭”一节中叙写了“我”被队里安排到申阿兹玛尼家里吃派饭的情景,仲夏时节,鸡产蛋少,申阿兹玛尼将仅有的一只荷包蛋给“我”吃;知青集体户建房时,全村男女老少出动,都来帮助知青们建房;“我”和沈培林上山打柴严重受伤后,小队领导和村中青壮年及时赶到;“我”因青霉素过敏后身体瘦弱,村民赵哲勋送给我一只自家养的老母鸡给“我”补身子。作者精选了诸如此类的细节,都映现了南溪村民的人性美、人情美,体现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诗性。

        作者之所以能开掘并展示特殊年代南溪朝鲜族村民同常生活的诗性,与作者自身的人文修养、诗性素质密不可分。作者山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爱好读书,尤其是爱读饱蕴人文意蕴的我国古典诗词,奔赴边疆时己高中毕业,已具相当深厚的人文修养。在南溪生活的六年多里,他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第三章《山中牧牛记》中就具体叙写了他一边牧牛、一边阅读,背诵唐诗和阅读王力《汉语诗律学》的情景。他在《我与南溪》中怀着真诚的心情写道:“在什么地方生活、怎样生活,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心情愉悦地对待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他陶醉在南溪美丽的山水中,与真诚、勤劳、善良、俭朴的南溪村民心心相印,感受着大自然与人民的诗性,也进一步孕育了,自己的诗性情怀,以至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怀着激动的、深厚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部展示南溪日常生活诗性的散文集。

        (作者原为插队吉林上海知青)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