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当前位置:首页 > 知青人物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我一生的梦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宝 (陈克涛在第四届《中国

    2016年 11月 10日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陈克涛 点击:
    我一生的梦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宝 ( 陈克涛 在第 四 届《中国梦 · 知青梦》论坛的演讲稿 ) 我出身在一个文化诗书之家,祖父的书斋叫 “念先堂”,收藏、经营名家字画、古籍碑帖、文房古董和传统工艺品,是民国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祖父和外公

    我一生的梦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探宝

    陈克涛在第届《中国梦 · 知青梦》论坛的演讲稿


    我出身在一个文化诗书之家,祖父的书斋叫“念先堂”,收藏、经营名家字画、古籍碑帖、文房古董和传统工艺品,是民国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祖父和外公他们不但教我们知书达理,传授给我们孝悌之义,而且他们广交文人雅士、学者名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记得我小时候,每逢周六,都会有不少文人墨客和收藏爱好者来我家,他们品鉴着,交流着,讨论着。拿今天的话,就是所谓的沙龙活动。我父亲是文艺出版社的编审,饱读诗书,也花了不少精力研究收藏品。家里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年少的我从好奇到喜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和精深,立志长大后也要像父辈那样延续家传,收藏文物精品,做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上初一时,“文化大革命”的潮流卷来,长辈们忍痛销毁了许多收藏的珍宝,让我惊讶不已。后来,每当我想起那一幕就越发地痛惜,至今刻骨铭心。

    后来形势越来越不可思议,“文革”不光是砸烂坛坛罐罐那般简单。我们这些没学可上的学生,都得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在黑龙江农场当知青近十年,工作变化十多次,似乎全都与传统文化无关联,儿时的梦想渐行渐远。我只能找时间读一些能读到的书,以弥补中断了的学业。1977年,恢复了高考,我幸运地被东北大学中文系录取。可是父母年迈体弱多病,我不得不在1979年放弃学业回到上海。

    四人帮粉碎后,国家的中心工作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也愈来愈显见。我再度参加高考,进入黄浦区工业大学中文专业,也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可由于我是区属企业的负责人,生产经营任务非常繁重,有时上课时间也无法保证。但儿时家中那些字画上熟悉的唐诗宋词,一次次跃入我的眼帘,告诉我必须努力,不能放弃。我挤出早早晚晚的点滴时间,完成了学业。在中国古典文学统考中还考了全校第一。

    在毕业后长达十八年的时光中,我当厂长、经理,后来当上了总经理,曾多次获得优秀企业家,区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被选为黄浦区中共党代表,连续三届当选区人民代表。职工上万,诸事繁多,始终远离儿时的梦想,只是在业余时间偶尔关注一下收藏品市场,欣赏一下那些我喜爱的文物珍品。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开始复苏,我跟父亲学习艺术品鉴赏,业余时间开始涉足海派书画收藏。记得那时,凌晨时分的古玩市场、文物商店的内销艺术品专柜、初期的艺术品拍卖活动等我都会去光顾。这些一线市场的“实战”,为我后来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后期,正当人们认为我人生辉煌之际,我却感到市场经济已经成熟,原有的工作岗位离了我,别人同样能干下去,而我还有梦想没有实现,于是提出辞职。尽管已经四十八岁,尽管原单位再三挽留,我还是毅然挑战自我,放弃原有职位,离职来到上海拍卖公司,真正开始我追逐梦想的旅程。一开始,我没有拍卖师、鉴定师、评估师职称,我没有进过高等学府的专业学习培训,没有名师指导,只能靠自学和领悟。我通过各种途径,向市场、向行家、向对手、向所有老师学习。古玩城、拍卖会、收藏品交易现场以及书店、图书馆,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后来我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与鉴定专业”的研究生,接受系统高深的专业学习。

    十多年来,我研究历朝历代的国宝珍品,如临深海探宝,越钻研越有兴趣,越感神秘。在鉴宝的海洋里,我乐此不疲,如痴如醉。对每件新见到的古玩,我会如同孩子见到新玩具般兴奋,爱不释手,努力了解挖掘它的来历和传承,发现它的文化内涵和它的文物价值。凭着自小的爱好、家教的功底和刻苦的学习,我终于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基本有把握准确鉴别文物的年代和真伪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不仅要掌握历史考古知识,还要懂得物理、化学、冶金、陶瓷工艺等自然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三者的融合体。文物鉴定工作者知识越丰富就对文物理解得越深,由理解方可知其所以然,才不会教条地去接受一些不科学的鉴定思想和方法。

    中国古代艺术品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结晶,倾注着历朝历代艺术家的心血,更是整个民族寄予良好寓意的载体,我们没有理由不珍视这些文化遗产,以馈子孙后代。我致力于海派书画、明清瓷器、古玩杂项、红木家具等等的研究,爱好门类很杂,所以在收藏界被人称谓“杂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磨砺,我得以在沪上成为小有名气的内行专家,获得了业界内外的肯定。如今,上海电视台星尚频道有一档专门的鉴宝节目,由我主讲鉴赏,许多拍卖会也邀请我参加;我已在各类书籍、杂志、报刊上发表鉴赏文章二百余篇;并应邀在各大、中专学校专业课程上授课,在众多艺术品市场作艺术品投资讲座。我主编过好几本专著,如《海上画派》等,还参与编辑、出版了有关书籍,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物。现在,我担任上海拍卖协会副会长,上海拍卖行业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国际收藏品公司总经理等职。退休以后,仍被继续聘用。

    我认为,文物古玩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它的艺术价值,它的历史底蕴,而它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仅仅是副产品。这些年无论是鉴定还是商业拍卖,我从不计较报酬多寡。我首先把它看作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就会饶有兴趣地做好它。在我眼里,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有身份地位的人都应一视同仁,值得交往的是懂得文物价值的有缘人,是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不惜粗茶淡饭甚至倾家荡产的真正的识宝人。我鄙视那些打着收藏旗号,制假贩假售假,欺瞒百姓,谋取暴利的不法商人。为了纯洁文化市场,我常常不收一分钱,免费为普通人鉴别真伪。我儿时的梦想实现了,家族的传统也继承了。我立志在中华传统文化这片深海里,争当一个忠实的寻宝、护宝人。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活到老学到老,寻宝到老,护宝到老。这样,不仅仅是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也为中华文化这座灿烂辉煌的宝殿永远闪耀光芒,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作者是黑龙江格球山农场原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