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李克强总理的知青印记

    2016年 07月 10日
    来源:《知青时代》报 作者:颜久辉 点击:
    李克强总理成长在政治动乱的年代, 步入中学不久, 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 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只好辍学在家。 1974 年3 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下,李克强与


    李克强总理成长在政治动乱的年代, 步入中学不久, 文化大革命已经爆发, 全国所有的学校进入停课状态,大学入学考试也被取消。从小好学的李克强虽然成绩优异,但只好辍学在家。 1974 年3 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下,李克强与其他同学在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中,乘坐大客车向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进发。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有“帝王之乡”之名。从城市来到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 李克强可谓历尽艰辛。78 岁的当年凤阳县大庙区大庙乡东陵村的生产队长路家友回忆说,李克强下乡时,公社提前已把名单分好,各生产队长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点名确认后,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我们东陵分到了两个知青,一个是李克强,一个是来自蚌埠的陈平。李克强被安排在村里的知青点,和陈平一起住,离路家友的家不远。路家友负责教导他们农作生产。

    从城市来到凤阳这块偏僻贫穷的地方,由于水土不服,李克强曾一度全身皮肤溃烂,但愣是咬着牙下地干活。平时,李克强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但只要一有空,就会拿着书看。路家友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架子,特别爱读书,放牛的时候都不会忘记手里那本书,话不多,但如果一开口说,就让人觉得很深奥。

    农民夜里总是睡得早,而知青点上的煤油灯总要亮到午夜12 点。有村民问过李克强,每天要读几个小时的书?李克强回答:4 个小时。

    1977 年8 月,邓小平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通过广播听到这一消息,李克强喜不自禁,庆幸自己将赶上一个新时代。李克强立刻着手准备课本,加紧自学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备战”。在劳动之余,他积极备考,起早贪黑,为的是那个年代一个似乎遥远的梦——上大学。这年12 月, 那场在冬日里举行的考试,李克强成为570 万人中的一员,走进改变了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1978 年12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 户农民代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一年的3 月,李克强带着憧憬告别了4 年的插队生活,离开了日后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的凤阳,走进北京大学。


    李克强在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曾充满深情地说过,“我曾经是安徽凤阳的插队知青,很难忘那一段和乡亲们度过的艰难岁月。那里当时是中国农村出了名的穷地方,也是后来中国农村承包制改革的发源地。我还记得1977 年高考后, 我是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的。正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使亿万农民脱贫,也使许多的人出现了重大的人生转折。现在改革的重任落到了我们这一代肩上,我想我们要尽力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年轻人充满希望,使我们的国家生机勃勃。” (据媒体有关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