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知识如烛

    2016年 01月 21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陈保平 点击:
    每次读知青的回忆文章,就好像穿越回到了另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是那么遥远,恍若隔世;那个时代又是那么近,仿佛触手可摸。人的记忆真是很奇怪,许多近在眼前的人和事,你会印象模糊,但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前的场景,你仍然感觉栩栩如生。王震亚笔下的北大

    每次读知青的回忆文章,就好像穿越回到了另一个时代。那个时代是那么遥远,恍若隔世;那个时代又是那么近,仿佛触手可摸。人的记忆真是很奇怪,许多近在眼前的人和事,你会印象模糊,但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前的场景,你仍然感觉栩栩如生。王震亚笔下的北大荒草甸子,贫穷中有豪迈、过永明记述“饭锅中的蚂蚁”既生动又酸楚、陈毓龙的“海南育种”回忆睡棺材板的故事让人哭笑不得..只是说“青春的记忆”似乎过于轻了,因为那样的青春并不多见。那是一份特殊的青春:未发育好的身体承受着过度劳作,美好理想受制于无望的生活,而没有物欲羁绊的自由和英雄主义依然顽强,它是给一代人带来伤痛,但又让人难以忘怀。青春的记忆好像是一道可以骄傲的疤痕。

    在那个视知识如草芥的年代,“知识青年”这个名称并不是文明的象征,虽然农民们仍然需要知识:牛背上的小学、乡村卫生条件改善、拖拉机维修等等,都曾闪烁着知青的背影。但作为一个社会身份,知青仍是一个“被改造”或需要“自觉改造”的群体。从与底层人民的感情来说,这种改造似也有它的合理性,但“知识”只能延续,本身是难以被改造的。总有一些对知识怀有热切欲望,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会在晦暗的年代燃起一根明烛:读书,拜师,思考,让自己在迷茫中仍然能秉烛夜行。程志强写的“我的梦想历程”就是记录了一个夜行者的旅程。他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从未放弃学习。“九.一三事件”后,他认识了安徽劳动大学的一位教师,他叫庄志明,也是上海知青,成为良师益友。庄老师借书给他,启发他的思想,与他共同探讨当时的社会现象。使他逐渐认识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式迷信全面破灭的起始点。从此,他不再盲从,更加苦读好学,后来以优异成绩迎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为文化领域的开拓者。这样的故事总让人有洞若观火之感。

    明年是文革发生五十周年,粉碎“四人帮”四十周年。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是伴随着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用最近习近平主席访英时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暮然回首,你会看到时代是大大进步了,儿孙一辈已难以想象我们当年的生活。当然,有时也会有感慨,有些纯洁的、宝贵的东西可能在慢慢褪化,在一点点消失。我时常想,父辈们的这些青春记忆,孩子们能看到么?他们看到后会有怎样感想?这样一些史料,一些精神记载,会不会给他们一些启迪,也成为他们人生追求中的知识烛光?


    (作者系上海市记协副主席、中国晚报协会执行会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副主席,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