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2015(第二届)博鳌知青论坛观点综述

    2015年 12月 20日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陆亚平 点击:
    由全国敬老爱幼组委会、中国知青网、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全国知青文化发展促进会(筹)主办,知青天地(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上海神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海口知青联谊会承办,各地部分知青团体协办的“ 2015 (第二届) 博鳌知青论坛”于

     

    由全国敬老爱幼组委会、中国知青网、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全国知青文化发展促进会(筹)主办,知青天地(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上海神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海口知青联谊会承办,各地部分知青团体协办的“2015(第二届)博鳌知青论坛”于20161026~28日在海南博鳌召开。国家有关部委、有关机构的领导和特邀人员,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有关专家学者,各地知青学术、文化和联谊组织的负责人,知青作家和有关人员,有关旅游、养老、养生等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等120余人参加会议。本届论坛共收到书面论文58篇,围绕“后知青时代的知青文化”的主题,就知青精神与后知青时代作用、知青情结与后知青时代活动、知青文学与后知青时代知青文化作品、知青旅游与后知青时代知青健康养生养老等方面进行了大会发言与分组研讨,现将研讨中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知青精神情结

    知青精神是本次论坛的重点议题,大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解放军总参后勤部原部长胡永丰少将、中国知青网理事长周秉和、全国健康产业委员会主任胡广雪等在致辞中对知青精神作了充分肯定,龚心瀚在会议总结发言时说,知青精神是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延续,其核心内容是爱国情怀、勤奋奉献、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好学向上、团结互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在其主题报告《关于知青精神的思考》中认为,知青精神是知青群体在下乡期间劳动、生活、和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的意志品质和价值观。他把知青精神的基本内容归结为:爱国为民的责任意识、自主自强的自立意、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风格、探索实践的务实态度、无私牺牲的奉献精神。山东知青联谊会邱静波根据(甘肃)兵团农建十一师的历史,把知青精神提炼为“爱国、奉献、坚韧、进取”。湛江知青联谊会钟堪芝上海知青研究会孟庆铭瑞安知青协会王宗铣以习近平的经历与叙述:“上山下乡经历对我的影响相当深刻,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作为知青精神的典范(钟堪芝:《小议中国知青运动极其铸就的知青精神》,孟庆铭:《习近平的知青情结和他的执政理念》,王宗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客观认识知青历史、知青精神、知青文化》)。上海知青研究会李亚飞把知青精神归纳为:质疑反省、坚忍不拔、诚信务实、勇于牺牲和自强不息(《当今社会需要知青精神》)。上海知青研究会成根荣把知青精神归结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我对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的初浅认识》)。上海知青研究会朱根娣归纳为乐观豁达、坚韧坦荡、直率善良、无私奉献、追求美好(《浅谈知青精神、知青文化》)。上海知青研究会理事戴肃则把知青精神品质归结为:“忠、纯、信、从、忍、聚、闯、实、善、乐”,十个字(《知青群体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伟大进程中所彰显的精神品质》)。南京知青网站联盟副秘书长胡景南把知青精神之实质定义为“觉醒与思考,奋斗与抗争”(《觉醒与思考、奋斗与抗争—中国知青精神之实质所在》)。上海知青研究会王礼民则把知青精神归结为“想折腾、能折腾、会折腾”(《知青的“三不精神”和“折腾”现象》)。上海知青研究会林嗣丰指出,知青精神就是知青对“过去事、物记录”和“重演”(《也谈知青文化和精神》)。《知青·上海》杂志周公正主编认为:“知青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性自我关怀一种表現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守望和自我成长是“人性的萌动”、“人性的醒悟”和“人性的光点”,但还末成熟到人性全部的展現,是一种青春的绽放。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种精神不可避免地铸刻着“悲壮”的胎記(《知青精神:人性光芒的绽放》)上海知青研究会葛天琳从如实还原知青历史、准确把握思想导向、与改革开放俱进等层面,如何更好地弘扬知青精神,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后知青文化活动中弘扬知青精神》)。文博专家李玉棠则对知青精神与知青文化提出质疑:“严格的说,‘知青精神’的提法很有争议,而‘知青文化’的概念又过于宽泛。什么是‘知青精神’?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等。这能代表知青的本质和全部吗?” 希望开展知青学研究(《“知青学”初论》)。四川社科院党委书记孙成民在发言中认为,知青精神客观存在,其核心和灵魂是“为国分忧,无私奉献”。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徐保满在发言中认为知青精神的核心是“忠诚、责任、奉献”。武汉理工大学刘晓航教授认为,“知青”这个名字凝聚了这代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集体记忆到个人叙述——40年来知青回忆录的演变》)。南京知青张晓宁以其自身下乡和办知青馆的经历认为,我们这代人之所以能够在知青时代的逆境中和改革大潮中奋斗和奉献,其力量来源于知青精神(《强国梦、知青与知青陈列展》)。


    二、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评价

    深入讨论知青问题,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论。阮显忠认为,要客观地研究和评价知青上山下乡问题,至少必须有三个要素,即事实、全面和本质。做到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从纵向、横向全面看问题,注意论述的逻辑性,掌握唯物辩证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客观地研究和评价知青上山下乡问题》)。在发言中提出,知青历史大致可分为下乡务农时期、回城工作时期和退休养老时期,对三个时期的历史都应尽力收集保存、认真客观研究,给后人研究知青历史留下丰富的知青史料财富和思想认识财富。徐保满教授认为,当前知青研究存在着如下的缺陷与不足:思维方式的缺陷——选择性记忆、逻辑不清;研究方法的缺陷——史料依据不足、事件发生要素安排错位、崇拜权威缺少独立思考;心理干扰;脱离历史背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知青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习惯思维影响和史料掌握的局限性。要纠正上述倾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防止非理智因素干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宽松社会交流环境(《知青经历:记录容易思索难》)。山西大学苏泽龙副教授指出:历史研究的问题是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到文明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才能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其中文化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精髓。起源于50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主要显现的是其所经历的艰苦历程与自强不息的文化品质(《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试论知青历史研究的文化构成与叙述》)。黑河学院知青研究所闫晶助理研究员指出:城乡联系是社会主义社会诸种经济与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打破了城乡相互独立和自我循环的系统,使城乡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也使二元制结构体系产生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弱化在户籍隔离状态下的意识隔离。对知青的支援开启了农村机械化生产的大幕。同时也对城乡关系改善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试析知青群体对城乡联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山西省政研室副巡视员李建方认为,从时间史的经度,空间的纬度,宏观的描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称其为古老中国文明史的的一种实验,也可能是面对世界文化危机的一个实验的部分(《想大事,做小事——知青上山下乡像是文化演化史中的一个实验》)。知青作家李建中从工农剪刀差、农业集体化、城乡二元化等制度设置阐述了知青上山下乡产生发展的原因(《论我国的社会制度设置与上山下乡运动》)。镇江市知青文化研究会成文在其《知青运动再认识》的论文中提出:知青是农业工人,上山下乡具有鲜明的工人运动色彩,其观点别具一格。山西省知青创业文化研究会乔晋湘会长在其论文中了概述了山西知青史,介绍了山西知青的先进集体个人和自己的成长历程。据此,全面肯定了山西和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山西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考察和思考》)。上海知青研究会王宗仁论文《“文革”时期上海跨省插队从微型自发到大规模有组织的发展过程》指出,“文革”时期上海地区的知识青年跨省插队起于何时,其发展过程又是怎样的,这在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研究中是空白。通过搜集和甄别各类文献、档案资料以及亲历者记忆,并进行相互印证分析,以填补空白,还原真相。上海知青研究会陆亚平以丛林法则为切入口,描述文革知青的生存状态,得出如下结论:“生存竞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动力,但只有在道德法律的约束规范下才呈现有序的正能量,否则就是无序的丛林厮杀。知青一代在经历了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的风雨后,体会到丛林法则的危害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必要性,也让我们懂得,如何运用合理合法的斗争,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文革知青的丛林态生存》)。河南知青联谊会会长刘建生认为,知青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应把知青上山下乡写好、写真实(《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与时俱进更有作为》)。柳州知青仇建平认为,他的一切荣誉和第一都起源于那段垦荒的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六年垦荒生涯 成就职场人生》)。柳州知青黎广田认为,我们应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事件的善与恶,才能懂得如何正确地传承历史,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对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的思考》)。上海知青研究会谢敏干论文《十万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新疆建设始末》中认为,十万上海知青新疆是我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第一次高潮。柳州知青梁岳生《我的知青岁月》一文中介绍了下乡六年刻骨铭心的经历。


    三、关于知青文化和作品

    知青书籍是知青文化的重要体现。武汉理工大学刘晓航教授对近40年来全国各地的知青书籍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分析,把他们归结为“伤痕文学”“激情文学”“集体记忆”“个人叙述”,既有叙事的宏大背景、深刻的反思精神,也有完全不同的叙事与评价立场(《从集体记忆到个人叙述——40年来知青回忆录的演变》)。重庆知青研究会贺岩对知青文学的新动向提出如下见解:知青文学让文学从神坛走下来,由作家的专利变成了真正的大众文学;老知青可能成为知青文坛的黑马;伤痕文学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批评文学、励志文学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知青文学呼唤大家、精品、巨著的出现(《知青文学的新动向》)。上海知青研究会朱盛镭在其论文《我国知青文献的计量分析》中指出:我国知青问题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初步形成了研究文献的体系;研究注重与现实沟通,显示一定社会效应;新生代学者成果丰硕。但也存在着如下问题:知青研究范畴目前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类、文艺理论类和人物类领域;著者大多从事文学领域的研究,还未形成有关知青问题研究的核心著者群体;知青研究成果的刊发载体比较离散;文献研究机构发布的知青文献数量的排序与其影响力不成比例。朱盛镭另一篇论文中对《知青回眸引龙河》一书进行了文本解读。该书的创新特色为:从主体视角出发,全面表现知青生态圈,采集“个人生命史”样本,过滤情绪化水分,呈现知青与知青运动的关联。存在的不足是,口述史的问题与价值同样大(《主题视角下农场知青生存状况的集体记忆》)。镇江知青研究会纪兰在在其论文中,把知青文化提到是老知青在后知青时代赖以生存、发展、延续的源泉,调整、保持良好心态动力的高度(《知青文化的价值概念在后知青时代的积极作用》)。《苏州知青文化》顾鉴明主编,在其论文《知青图书收集、保存的意义与方法初探》中,对知青图书的定义、内涵和外延,知青图书收集、保存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上师大张文建教授对《察哈彦知青纪事》一书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他指出,“存在决定意识,尽管知青集体精神同样是那个畸形时代的产物,逃不脱某些专制主义文化心理或封建宗法集体主义的桎梏。但正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知青在那文革的漫漫黑夜中,精神与灵魂并没有被吞噬掉,而是努力睁眼观察寻找着人性中的真善美。”山东济宁知青邱静波在其论文《浅谈知青聚会的文化意义》中认为,知青聚会是后知青时代知青文化的重要体现,充分利用知青聚会这个知青文化形式,开展适合老龄知青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失为简便益行的有效方法。镇江知青研究会丁铁岭其论文《知青文化与后知青时代》中认为,知青文化是老知青的心灵港湾、力量支撑和精神家园,使知青能够从容面对困难、转变角色、友谊长存。李建中其论文《中国知青文化价值意识构建》中认为,知青文化是一种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知青不仅是文化作用的客体,而且还是文化的主体,当某种文化不再符合知青的需要,作为文化主体的知青就要打破原来的文化或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不是历史创造了知青,而是知青创造了历史。对记录推进知青历史和推进知青文化发展,徐保满教授在发言中认为,应积极投入、谨言慎行、心想未来、和气生彩。镇江知青研究会吴家杰在《生活也是一种文化》一文中认为,知青从下乡时勇敢面对、拥抱、熟悉生活,到返城后安排、调适、回顾、反思生活,佐证了知青的生活态度,也折射出知青文化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林嗣丰提出,要重视对后知青时期的写作和研究,因为知青这代人不仅只有下乡十年,还有返城后的三十年,这后三十年知青生活比那十年更为壮阔和跌荡起伏(《注重后知青时期知青生活和精神的写作和研究》)。


    四、关于后知青活动养生养老

    知青和知青养生养老是广大知青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次论坛上大家也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上海知青研究会副秘书长朱正刚在其论文中,通过分析目前后知青活动资金来源现状和资金筹措目标,提出了后知青活动资金筹措原则及方法、经费使用注意问题等。为活动组织者提供了确定筹措后知青活动经费方向的理论依据及具体方法,以便在实践中运用,最终使得后知青活动更加蓬勃发展(《浅谈后知青团体活动经费筹措》)。福建知青庄志忠,在知青组织建设方面提出以下见解:以党的方针路线为依据,建章立制;多方参加社会活动,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制度管人;传承优良传统,拒腐于门外(《加强知青组织建设,促进知青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初探》)。重庆知青王以指出:在“知青情结”感召下集结起来的“知青组织”,其实具有天生的致命弱点;第一,没有共同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支撑,目的不明确导致行为的盲目性;第二、参与者特别是组织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不同阶层,思想深度不一,个人目的不同,犹如一盘散沙,勉强捏成团,轻轻一碰就散;第三、因为“文革”失学的原因,知青总体文化程度偏低,文明程度不高,对历史、政治和管理的知识欠缺,缺乏民主意识和管理素质;第四、山头林立,各自为政,派系纷争,鱼龙混杂,颇有文革中的造反组织之遗风;第五、缺少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造成滥用。许多知青组织内部矛盾就起源于此(《脆弱的知青团队》)。关于知青养生养老扬州知青联谊会常务副会长王家林在其论文《知青家庭“空巢”“失独”“失能”现象堪忧及对策与建议》中,对知青中的三种家庭进行了宏观推论分析,对身边的个案予以剖析,对计划生育给知青家庭带来的后果予以了反思。并提出了8项建议与对策。宁波知青联谊会叶晓龙会长从中华养生文化的历史视域论述后知青群体养生养老的愿景和对策(《后知青时代的银龄之梦》)。重庆知青文化研究会王茂久会长介绍了筹办“重庆知青文化养老基地”的可行调研和项目策划过程,其指导思想为“文化为先、生态为本、创新导向、服务至上”。项目建设植入文化和知青元素。中国知青网秘书长马运昌、海口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子坚等在发言中认为,在知青进入老年的当前,要特别重视知青的养生和养老,根据知青的需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做好知青旅游等活动。镇江知青郁宏在《是积极作为还是无法作为或不相作为》、徐淑如在《知青杂谈》中强调,无论过去如何,后知青时代的知青都应振作精神,积极作为。江苏知青姜世亚《继续发扬知青友谊,共同做好养生养老》泰州知青张玉桥福建知青庄志忠在《关爱老年知青,营造社会氛围》中强调,要发扬知青友谊,关爱老年知青重庆知青贺岩提出,老年知青死亡是不可回避的,要坦然面对死亡,移风易俗做好临终关怀(《知青养老与终极关怀》)。中国健康教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健康教育教研室李枫教授主题报告《知青健康养身养老》中指出知青已进入老年,要经常学习新的健康知识和学会健康管理。只要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就能够达到健康寿命长、生活质量高的目标。他的报告深入浅出、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图文并茂、风趣幽默受到极大反响。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赵立冬在主题报告、泰州知青张玉桥在《浅谈老知青养生养老》、深圳市保健科技协会高级顾问蓝瑞明教授在《抗衰老秘诀》中,介绍了知青健康的理念和方法。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陆亚平执笔)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