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知青没有走远

    2015年 08月 07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张持坚 点击:
    知青老了。老了的知青掀起了回访当年下乡村庄的热潮。他们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当过老师的知青——尽管相隔三四十年了,有些学生老师已辨认不出,可学生们拉着老师的手,亲近得仿佛从没离开过似的…… 40多年前那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大,

    知青老了。老了的知青掀起了回访当年下乡村庄的热潮。他们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当过老师的知青——尽管相隔三四十年了,有些学生老师已辨认不出,可学生们拉着老师的手,亲近得仿佛从没离开过似的……

    40多年前那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声势浩大,近两千万城里的中学生下到农村。他们中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重点中学的高中毕业生,他们很快被发现,不少人被抽调到了教育岗位。这在当时是件平常事。现在回头看,在我国农村教育史上,知青当老师称得上是件破天荒的事。那时农村教育落后,贫穷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师资薄弱。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如北京的四中、八中,上海的上海中学、师大二附中等,教育质量全国闻名,根本原因是师资好,教师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名师指点之下,学生焉能不强!现在他们来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然而这不是“衍生”出来的一个“天赐良机”吗?——他们良好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为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大面积提升农村师资水平,培育农村人才和提高农村劳动力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如果在正常的社会秩序里,这些高三学生中的大部分已坐在大学课堂里了。当时高考志愿已开始酝酿。就在这时,“文革”骤起,教育被批,高考废除,学生“上山下乡”。正常的秩序被瞬间扭曲,国家和学生的命运发生了巨大逆转。

    然而,事物就是这样复杂和多面,对一部分人是坎坷,对另一部分人竟会是“意外的惊喜”——知青学生就自诩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最大的受益者:要不是这场运动,我们这穷乡僻壤怎么会来那么多城里的学生呢?我们怎么会碰到这么好的老师呢?如果说幸运,有什么比正要学知识的时候碰到好老师更幸运的呢?尽管这样的想法很“狭隘”,很“自私”,可这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实。

    这些知青没当过教师,也没来得及经受培训,就匆匆站到了讲坛上。奇怪的是,一站上去,昔日母校老师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了眼前,他们仿佛知道远行的学生在召唤自己,便“飘然而至”,一招一式地指点着,新教师们“照猫画虎”,认真钻研,渐渐自如起来。知青老师的素养、学识和见多识广所形成的气场,很快弥漫在了简陋的教室里,昏暗的课堂于是变得明亮,穿透破旧门窗的寒风雨雪也似乎柔弱了许多。学生们不再耷拉脑袋,而是睁大眼睛,挺起身子,觉得好新鲜、好有趣、好有吸引力,于是尽情地吮吸着、吞咽着,压在心底的对知识的渴求之火燃烧了起来。他们的父辈也变了,再也不说“只要识几个字能干活挣钱就行了”,而是叮嘱孩子跟着知青老师好好学,多读书,将来有出息。

    情况就这样迅速地改变着。它彰显着文化、知识和文明的巨大威力——即便在那荒诞的岁月!知青学生、后来担任黑龙江农垦总局团委书记的小徐告诉我:他的老师是杭州知青,他的宿舍里有许多书,那里成了我的第二课堂。高考恢复后,老师考上浙江大学,临走把书留给我,凭着老师的教诲和这些书籍,我考上了大学。后来我妹妹把书接过去,也考上了大学。人这一辈子不能忘记的人除了父母没几个,我把知青老师排在头一个。“如果没有知青老师,会怎么样呢?”他们回想七八、十来岁时的自己,懵懂而又空落,文革的闹腾,闭塞的乡村,从没走出过小小的村落……要不是知青的“突然”到来,我们无疑会重复上辈人走过的路。

    黑龙江的黑河市,建起了我国第一座知青博物馆。馆长刘树新也是知青学生。他说,从1968年知青下乡到1979年返城,知青老师共教了约10届学生,总数约有一千万。我听了心不禁一震,这“一千万”可不是一个寻常的数字,是一千万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有什么比培育了那么多农村新一代更值得知青欣慰的呢?


    知青老了,离开那片土地也有几十年了,然而他们的身影仍行走在那片山水之间,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学生,学生传承着他们的气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