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塔二场学校的变迁

    2015年 08月 05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史国伟 点击:
    1968年12月,我从塔里木农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二师塔二场(后改为35团)五连参加生产劳动。 由于农场学生人数增多,学校规模急需扩大,1971年元月,团里把我调到筹建中的35团中学。当时,范军先作为中学教导员代表校领导,我作为学校教师代表,参加了农二师


    1968年12月,我从塔里木农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农二师塔二场(后改为35团)五连参加生产劳动。

    由于农场学生人数增多,学校规模急需扩大,1971年元月,团里把我调到筹建中的35团中学。当时,范军先作为中学教导员代表校领导,我作为学校教师代表,参加了农二师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春节过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开学准备工作中。从此我踏上了教学工作岗位,直至2006年10月正式退休。

    新组建的塔二场中学是从农场职工子女学校分离出来的。校舍非常简陋,设在渠灌站附近、大干渠北边原工程三队腾出来的几间土木结构房子里。这里原先是木工房和库房,现在凑合着当教室。

    第一年学校的规模就不大,初中有三个班(初一两个班,初二一个班),高中有一个班(高一)。当时实行小学五年制,初中二年制,高中二年制,是春季招生。学校领导班子李科任中学校长,范军先任中学教导员,陈福兴任教务主任。教师大部分是原团子女校初中班的老师,有语文老师李玉华、俞金昌,数学老师陈龙娣、吕鸿云、姚福如、杨祖兴等骨干教师,从连队抽调补充了一批新成员,除了我,还有从四连调来的四川农学院毕业的刘克惠(数学老师)、夏继明(物理老师)夫妇,全洪寿(农校毕业)、葛惠林(英语老师)、吴振凡(史地老师)等。

    从第二年开始,学校每年都要修建几栋新校舍,包括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办公室和住房。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建,需要补充大量教师,更多的上海知青、转业军人、老职工子女中的高中毕业生,以及从四川、山东等地招聘的一些大专生陆续走上了教育岗位。

    上海知青教师中高中生很少,大量的是初中毕业生,论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却在农场教育战线挑起了重任,成为团场教育战线的主力军。这些知青老师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认为这是展示自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那时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有时连课本都供应不上,全靠大家刻苦钻研,白天时间不够用,晚上挑灯夜战。每当新华书店来新书都被老师们争购一空,他们用微薄的收入从上海邮寄书籍,35团第一部《辞海》就是70年代一位担任二分场分校领导的黄坚老师自掏腰包用100元人民币(将近3个月的工资)托人从香港购买辗转寄到新疆的。这些老师凭着敬业的精神,经过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当年按照国家就近办学的原则,各个连队都建有小学,实行复式教学,由教师组长负责。1974年我调到十二连小学担任教师组长,这是个新建的连队学校,连队老职工多,学生有近百人。当年的老师除了我还有郑超妹、李文鸾、阳淑静、张逸秀,后来又先后增加了何桂花、张豫红、赵丽香、马建国、李崇超等多名新教师。

    学生人数多的连队,如四连、八连、十一连、十二连还办了初中班。全团学校由宣教科统一管理,每学期组织教师组长对各连队小学进行全面检查,听老师讲课,检查老师备课、批改作业情况,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了解开展学农基地等情况。每学年组织统考,以促进各学校的教学工作,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每逢“六一”儿童节组织全团学校文艺汇演。有一年暑假还组织全体教师修建从三连通往团部的一段公路,命名为“园丁路”。团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很有起色。在教师组长中,崇庆山、黄坚、王荣荣、高念理、陆顺法等老师有值得点赞的表现。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和教学业务水平。团里几次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到34团、32团、28团、24团、21团、22团和库尔勒、焉耆等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团里还组织了小学教师业务培训班,轮流对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数学两科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法的基本培训,地点设在十二连学校,后来搬到团部,由我负责语文,姚福如老师负责数学。随着英语学科的开设,又举办英语培训班,由王荣荣老师负责。

    当年团场经济尚处于调整时期,农场连年亏损,职工工资不能按月发放,职工收入也很低,影响了职工子女正常上学。各学校狠下工夫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利用业余时间及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组织师生打土块,自盖校舍、厕所;到沙包里打野麻、挖甘草、挖红柳、打柴禾;开荒建学农基地,种棉花、葵花、黄豆、莫合烟等农作物,通过多种途径搞创收,增加学校收入充当办学经费,用以添置粉笔、钢笔、墨水、备课本等教学用具,购置儿童图书、订阅报刊杂志,添置文艺演出服装和体育活动器材。凡是无钱交学费、书杂费的学生,允许用一定数量的甘草来代替,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团场的中小学生学农、支农劳动的任务非常繁重。经常到连队参加除草、破碱壳、棉花定苗、打顶、割麦子、拾棉花等劳动,有时候一干就是好几天。高年级学生每年劳动时间累计将近一个月。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上级教育部门开始强调集中办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利用率。连队小学开始瘦身,首先将初中全部集中到团中学,离学校远的学生安排住校,其他学生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到了九十年代,连队小学只办一至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到团直小学集中办学。1995年后所有小学生全部集中到团部中学上学,实现了一团一校的目标。出于对学生和家长的关心,团里配备两辆大巴士接送边远连队的小学生,周末接送住校生。

    下面介绍两位上海知青老师自学成才的故事。

    吴振凡,1964年进疆后在五连任副连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看书,特别喜欢阅读文史类图书。他政史地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他后来调到中学任历史、地理教师,讲课风趣、生动,深得学生喜爱。他本身是初中生,但可以胜任高中教学岗位。为了提高学历,他参加广播师大学习,三年就取得了毕业证书。1993年,他作为人才引进,调到上海市闵行区一所中学担任史地老师。

    葛惠林,1963年进疆后在蚕桑一队当农工,后来调到学校担任英语老师。他是初中生,开始教初一,一年年往上升,一直教到高中毕业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刻苦钻研、工作努力、勤恳踏实,善于跟学生打成一片。他最大特点是挤时间自学,业余时间别人看电视、玩扑克,他在学习,节假日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历,他报考广播师大,更是废寝忘食,硬是拿到了毕业证书,多年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1994年他全家调到浙江一个县城学校教书。

    上海知青老师就是这样,凭着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为兵团培养出一批批有用的人才,现在遍布祖国各地。

    35团学校教育事业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艰苦创业期,第二阶段是调整发展期,到了1992年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全面提高达标期。

    在团场城镇化建设推动下,团场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的全新教学大楼,1992年秋季正式启用,中、小学合并成一个学校,彻底改变了原先破旧不堪的局面,在塔里木地区率先告别危房,学校各项指标全面达标。中小学各年级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图书馆阅览室报刊图书杂志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设置了广播室、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等,修建了规范化操场,有400米环形跑道、足球场、水泥灯光篮球场。实现了校舍钢混化,校园花园化,课桌椅木质化,各类器材标准化的目标。

    学校在硬件设施达标的同时,十分重视软件建设。学校领导分期分批参加校长岗位培训,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教师队伍建设步入正规化、专业化轨道,教师具备相应的学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大量军垦二代高中毕业后,送入农二师师范学校学习,而后也进入了教师队伍,逐步成为团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比如康新常、龙建江、衡翠英、陈江华、王喜英、李红、霍淑琴、孙新玲、刘尉玲等等。接着,外省市的高校毕业生也陆续分配到学校,给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比如从湖南来的邹艳军、胡志芬、汤立伟等,后来都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学校的中学生男、女篮球队双双获得塔里木地区的冠军。

    在兵团组织的“两基”验收中,学校全体领导和师生在团领导支持下攻克各种难关,做到校舍设备达标,组织制度健全,教师学历达标,档案资料齐全,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教研有丰硕成果,顺利通过国家级“两基”验收。


    (作者原为新疆兵团农二师35团上海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