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知青研究后继有人 —— 知青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2015年 04月 24日
    来源: 作者:赵文 点击:
    2013年11月9月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七届(201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知青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青年管理学院成功举办,这次论坛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金光耀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演讲者为



    2013年11月9月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七届(201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知青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青年管理学院成功举办,这次论坛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金光耀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演讲者为上海青年管理学院教授、青年运动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林升宝,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李彦姝。论坛上青年学者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了扼要展示,展现了上海知青学术研究已成为青年学者选择的热门课题,更为重要地意义是知青研究已不再是知青学者的关心的课题,知青研究后继有人。


     



    赵文演讲的题目是《从新编方志辑录知青史料看青海省知青人数与分布》。他认为:从青海新编方志辑录知青史料来看,建国以后青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各阶段安置知青人数与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为1955-1961年的知青移民垦荒时期。这一时期从省外来青海进行移民垦荒的知识青年人数有11万多人。他们主要来自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安徽等地,被安置分布于青海全境。包括海北、海南、黄南、玉树、果洛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一阶段省外知识青年的移民垦荒,因为左倾错误违背经济规律,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以失败告终,大多数知识青年移民自动返回原籍。

     第二阶段为1962至“文革”前的知青军垦时期。1962年至“文革”前(主要是1965-1966年)青海省共安置省内外知青8千多名。其中7千多名是山东青岛、济南、烟台等8个城市的城市知识青年,安置地点是在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军垦农场,另有1千多名西宁市知识青年也被安置在上述地点开展军垦,上述省内外知青在70年代末大多离场返城。 

    第三阶段为1968-1980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是青海安置知识青年最多的时期,共安置4.24万人。具体情况为:一是跨省安置。1968-1980年青海省省内知青去外地的仅有11人,共接受来自上海、湖南、河南、江苏南京等地外省市知青691人,将他们主要安置于海南州的共和县、兴海县。二是省内安置。1968-1980年青海共安置省内知青41688人。其中绝大多数安置在河湟谷地的西宁市郊区、下属大通县以及海东地区所属各县。安置方式中,插队的36255人,去集体所有制场队的3022人,到国营农牧林场建设兵团劳改农场的3011人,回乡的84人。 

    综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青海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人数与分布,可以发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知识青年安置中省内安置人数占绝对多数。主要是因为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耕地稀少,同时又是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适宜集中大量外来人口屯垦戍边,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垦。50-60年代知青移民垦荒、军垦的失败已经证明此点。另外,青海地区民族宗教问题复杂,也不利于大量汉族知青到青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所以,“文革”后上山下乡高潮时期,青海再未出现过大批外省知青去青海的情况,知青安置以省内为主,且主要集中于河湟谷地的农业区。 

    第二、青海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虽然与全国一样也有两个高潮。一是1968年12月毛泽东发表号召后的1969年。二是1973年因李庆霖上书毛泽东全国知青政策调整后的1974、1975年。但是,青海省的知青运动前一次高潮中下乡人数明显少于后一次,这是与全国内地省份不同的地方。究其原因是,青海与其他省份相比,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中学毕业生少,因而没有出现其他省份“老三届”毕业生大量积压,集中于1968、1969、1970这几年成批下乡的情况。 

    第三、从上世纪50年代起直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结束,青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直被纳入国家计划,有规划地进行。这与其他省区1962年之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由各省区自行安排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开发边疆、屯垦戍边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而青海作为西北边远贫困地区自然要被纳入有计划的开发之列。 

    总之,青海省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及其人数、分布,因为青海地处西北贫困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加之由于少数民族聚集、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等而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林升宝演讲的题目是《上海“老三届”知青人口考》。他讲知青运动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考察这场运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以上海“老三届”知青为研究对象,解析其总量、届别差异、批次、安置方式、安置地区差异等信息,希望可以为“文革”时期上海知青运动研究搭建一个平台,以此更好把握上海知青运动所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他讲述了两个概念: 

    “老三届”特指共和国时期的1966、1967、1968届初、高中在校生。他们作为“文革”前最后一批接受比较完整中学教育的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有过红卫兵的经历,充当着阶级社会改造者的角色。但是,在后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身份发生了急剧变化,成为被动员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对象。 

    “移民”的概念——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7年7月版,第10页。]一定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1 700万青年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一定距离:以上海为例,上海动员的知青被安置的地区最北达到黑龙江的漠河、最南位于云南,整体涉及全国10余个省,单是江西一省就有70余个县安置了上海知青;一定时间:这场运动最初发端于1950年代初,结束于1980年代初,时间跨度达30余年。 他总结了“老三届”知青下乡总数。“文化大革命”中,1966、1967两届中学毕业生都推迟到1968年分配,统一实行“四个面向”的办法……1968、1969年两届中学毕业生共46万人,除了极少数身体残疾和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外,全部动员上山下乡,称为“一片红”。

     

    表 1. 上海市 1966-1968 届中学生毕业生人数

     

    届别

    郊县城镇

     

     

     

     

    1966

    170 667

    156 952

    13 715

     

     

     

     

    1967

    234 514

    212 619

    21 395

     

     

     

     

    1968

    236 157

    198 357

    27 800

     

     

     

     

     

     

     

    表 2. 上海市 1966、1967 届中学毕业生分配去本市、外地工矿企业、事业单位人数统计表

     

     

     

     

     

    66 届

     

    67 届

    单位

    人数

    其中女生

     

     

     

     

     

     

    高中

     

    初中

    高中

     

    初中

     

     

     

     

     

     

     

     

     

     

     

     

     

     

    总数

    169506

    66269

    10696

     

    72125

    8898

     

    77790

     

     

     

     

     

     

     

     

     

    地方所属单位

    146395

    62209

    8090

     

    62277

    7857

     

    68171

     

     

     

     

     

     

     

     

     

    中央所属企业

    17702

    3122

    1729

     

    6720

    865

     

    8388

     

     

     

     

     

     

     

     

     

    支援内地建设

    5412

    938

    877

     

    3128

    176

     

    1231

     

     

     

     

     

     

     

     

    资料来源: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下乡上山办公室:《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下乡上山办公室填报 1966-1968 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情况表》(1968 年),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 B228-1-32-1。


    批次和安置方式

    表 3.

    1966-1968 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汇总表(部分)

     

     

     

     

     

     

     

     

     

     

     

     

     

     

     

    人  数

     

     

     

     

     

     

     

     

     

     

     

     

     

    183300

    档案中记载

     

     

    方志、报纸及回忆录中的记载

     

     

     

     

     

     

     

     

     

     

     

     

     

    上海市郊国营农场

     

    52517

    1968 年 8 月--12 月

     

     

     

    1968

    7 月 27 日

     

     

     

     

     

    1968

    年岁末

     

     

     

     

     

     

     

     

     

     

     

     

     

     

     

     

     

     

     

     

     

     

     

     

     

     

     

     

     

     

    1968

    8 月 11 日

     

     

    第一批

     

    1069

    1968 年 8 月 11 日--10 月

     

     

     

    1968 年 10 月

     

     

     

     

     

     

     

     

     

     

    江西省

     

     

     

     

     

     

     

    1968 年 11 月 18 日

     

     

     

     

     

     

     

     

    1969

    年 2 月

     

    插队落户

     

     

     

     

     

     

     

     

     

     

     

     

     

     

     

     

     

     

     

     

     

     

    1969 年 3 月 2、7、12、14、15、

     

     

     

     

     

     

     

     

    第二批

     

    31098

    1969 年 3 月 1 日--4 月 1 日

     

     

     

    17、19 日

     

     

     

     

     

     

     

     

     

     

     

     

     

     

     

     

     

     

    1969

    4 月 11 日

     

     

     

     

     

     

     

     

     

     

     

    大丰国营农场

     

    5267

    1968 年 10 月 25 日--11 月

     

     

     

    1968 年 10 月 24 日

     

     

     

     

     

     

     

     

     

     

     

     

     

    河南省兰考县

     

    28

    1968 年 2、3、6 月

     

     

     

     

     

     

     

     

     

     

     

     

     

     

     

     

     

     

     

    青海省共和县

     

    14

    1968 年 9 月

     

     

     

     

     

     

     

     

     

     

     

     

     

     

     

     

     

     

     

    福建省大和县

     

    5

    1968 年 9 月 18 日

     

     

     

     

     

     

     

     

     

     

     

     

     

     

     

     

     

    生产建设

     

    10350

    1968 年 8--9 月

     

     

    1968 年 8 月 9、12、15、19、

     

     

    兵团

     

     

     

     

     

    23 日

     

     

     

     

     

     

     

     

     

     

     

     

     

     

     

     

     

     

     

     

     

    黑龙江省

    军官农场

     

    10080

    1969 年 3 月 3 日--3 月 30 日

     

     

    1969 年 3 月 3、9 日

     

     

     

     

     

     

     

     

     

     

     

    黑和地区

     

     

     

     

     

     

     

     

     

    6401

    1969 年 3 月 9 日--5 月 25 日

     

     

    1969 年 6 月 3 日

     

     

     

     

     

     

     

     

    插队落户

     

     

     

     

     

     

     

     

     

     

     

     

     

     

     

     

     

     

     

     

     

     

     

     

     

     

     

     

     

     

     

     

     

     

     

     

     

    1968

    年 8 月

     

     

     

     

     

     

     

     

     

    1968 年 9 月 9 日

     

    内蒙古插队落户

     

    2139

    1969 年 3 月 21 日--5 月 24 日

     

     

    1969

    3 月 21 日

     

     

     

     

     

     

     

     

     

    1969

    4 月 29 日

     

     

     

     

     

     

     

     

     

    1969

    年 9 月

     

     

     

     

     

     

     

     

     

     

     

     

     

     

     

     

     

     

     

    1968 年 10 月

     

    吉林插队落户

     

    23227

    1969 年 3 月 1 日--5 月 10 日

     

     

    1968

    11 月下旬

     

     

     

     

     

     

     

     

    1969 年 3 月

    1、3、7、9 日

     

     

     

     

     

     

     

     

     

     

     

     

    国营农场

     

    1018

    1968 年 12 月 20 日

     

     

     

    1968 年 12 月 24 日

     

     

     

     

     

     

    1968 年 12 月

     

    云南省

     

     

     

     

     

     

     

     

     

     

     

     

     

     

    1969 年 3 月 2、5、19、29 日

     

    插队落户

     

    9519

    1969 年 3 月 1 日--5 月 20 日

     

     

     

     

     

     

     

     

     

     

    1969

    4 月 19 日

     

     

     

     

     

     

     

     

     

     

     

     

     

     

     

     

     

     

     

     

     

     

     

     

     

     

     

     

     

     

    1968

    7 月 27 日

     

     

     

     

     

     

     

     

     

    1968 年 10 月

     

     

     

     

     

     

     

     

     

    1968

    11 月 5 日

     

    安徽省插队落户

     

    20363

    1969 年 1 月--2 月

     

     

     

    1968 年 12 月 23 日

     

     

     

     

     

     

     

     

    1969 年 1 月 8、15、23 日

     

     

     

     

     

     

     

     

     

    1969

    2 月 25 日

     

     

     

     

     

     

     

     

     

    1969 年 12 月 12 日

     

     

     

     

     

     

     

     

     

     

     

     

     

    贵州省省插队落户

     

    10205

    1969 年 3 月 17 日--4 月 20 日

     

     

    1969

    1 月 28 日

     

     

     

     

    1969 年 3 月 17、22 日

    6

     

     

     

     

     

     

     

     

     

     

     

     

     

     

     

     

     

     

     

     

     

     

     

     

     

     

     

     

     

    说明:1、此表根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B228-1-32 相关内容整理而得;2、去上海市郊

     

    国营农场的知青只涉及 66、67 届。

     

     

     

     

     

     

     

     

     

    表 4.

    上海市 1968-1970 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表

     

     

     

     

     

     

     

     

     

     

     

     

     

     

     

     

     

     

     

     

     

     

     

     

     

     

     

     

     

     

     

     

     

     

     

     

     

     

    回原籍投

     

     

     

     

     

    小计

    插队落

     

    兵团

    农、林场

    亲及少量

    小计

    插队落

    农场

    投亲插

     

    去外地插

     

     

     

     

     

     

     

     

     

     

     

     

     

     

     

     

     

     

     

     

     

     

     

     

     

     

     

     

     

    1968

    12447

    1081

     

    11366

     

     

    78217

    21976

     

    56241

     

     

     

     

     

     

     

     

     

     

     

     

     

    1969

    237734

    114853

     

    44310

    31848

    46723

    24452

    18082

     

     

    6370

     

     

     

     

     

     

     

     

     

     

     

     

    1970

    242890

    142486

     

    58045

    20873

    21486

    2490

     

     

    990

    1500

     

     

     

     

     

     

     

     

     

     

     

    他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 1968、1969 年安置的“老三届”学生中,66、67 届毕业生主要为本市自行安置,

     

    且多为进市郊国营农场,部分即使是跨省区安置,也主要进入兵团系统;68 届则表现跨

     

    省区安置,主要方式为是到农村插队落户(包括投亲插队)。


    1.江西省

     

     

    上饶专区

    贵溪县、余江县、横峰县、万年县、余干县、婺源县、上饶县、铅山县、

     

    德兴县、戈阳县、乐平县、波阳县

     

     

     

     

     

     

     

     

     

     

     

    井冈山专区

    茨平县、吉安县、永丰县、峡江县、新干县、万安县、宁冈县、安福县、

     

    吉水县

     

     

     

     

     

     

     

     

     

     

    宜春专区

    宜丰县、铜鼓县、奉新县、高安县、安义县、靖安县、上高县、新余县

     

     

     

     

     

     

    抚州专区

    乐安县、黎川县、宜黄县、崇仁县、南丰县

     

     

     

     

     

     

     

    赣州专区

    上游县、信丰县、崇义县、安远县、寻乌县、全南县、定南县、广

     

     

     

     

     

     

     

    2.云南省

     

     

     

     

     

     

     

     

     

     

     

    曲靖专区

     

    会泽县、宣威县、富源县、寻甸县、罗平县、宜良县、嵩明县、沾益

     

     

     

    县、路南县、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鹤庆县、祥云县、洱源县

     

     

     

     

     

     

     

     

     

     

     

     

     

     

    玉溪专区

     

    新平县、元江县

     

     

     

     

     

     

     

    思茅专区

     

    澜沧县、勐海县、勐腊县

     

     

     

     

     

     

     

     

     

    澜沧县、双江县、耿马县、沧源县、永德县、凤庆县、云县、红河哈

     

     

     

     

     

     

    临沧专区

     

    尼  彝族自治州、蒙自县、开远县、弥勒县、泸西县、文山壮族 • 苗

     

     

     

     

    族自治州、文山县、砚山县、丘北县

     

     

     

     

     

     

     

     

     

    楚雄专区

     

    南华县、牟定县、姚安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州

     

     

     

     

     

     

     

     

     

    红旗农场、东风农场、勐腊农场

     

     

     

     

     

     


    3.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盟

    丰镇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兴和县、四王子旗、卓资县、托克托县、土默

     

    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清水县、和林县

     

     

     

     

     

    昭乌达盟

    宁城县、赤峰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巴林左旗、巴林右旗、

     

     

    阿鲁科尔沁旗

     

     

     

     

     

     

     

    呼伦贝尔盟

    鄂温克旗、布达哈旗

     

     

     

     

    哲里木盟

     

     

     

     

    4.吉林省

     

     

     

     

    延边自治州

    珲春县、延吉县、汪清县、和龙县、安图县

     

     

     

     

    四平专区

    梨树县、怀德县、双辽县

     

     

     

     

     

    5.安徽省

     

     

    阜阳专区

    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界首县、阜阳县、阜南县、临泉县、太和县、

     

    亳县、颍上县、凤台县

     

     

     

     

     

    宿县专区

    怀远县、灵璧县、五河县、泗县、濉溪县、宿县、固镇县、萧县、砀县

     

     

    滁县专区

    滁县、来安县、全椒县、天长县、凤阳县、嘉山县、定远县

     

     

     

     

    巢湖专区

    和县、含山县、无为县、庐江县、肥东县、巢县

     

     

     

     

    池州专区

    石台县、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东至县

     

     

     

     

    6.黑龙江省

     

    黑和地区

    嘉荫县、爱辉县、逊克县、呼玛县、孙吴县、德都县、德都县县属农场(龙

    镇农场、龙门农场、花园农场)

     

     

     

     

     

     

     

     

    一师

    红色边疆、五大连池、北方团、沿江团、新华团

     

     

     

     

     

    二师

    名山、延兴、二九 O、绥滨

     

     

     

     

    三师

    勤得利、万宝、八五九、胜利、饶河、集贤、二九七、七星、北兴

     

     

     

     

    四师

    八五 O、八五四、八五五、八五六、八五七、八五八、云山、试验场

     

     

     

     

     

     

     

    五师

     

     

     

     

     

    独立团

    红色草原地、十一团

     

     

     

     

     

     

     

     

    独立营

     

     

     

     

     

     

    军管农场

    七星泡农场、嫩江农场、苏家店农场、引龙河农场、长水河农场、凤凰山

     

    农场、永丰农场、尾山农场、格球山农场、襄河农场

     

     

     

     

     

     

     




     7.贵州省

     

     

    都匀专区

    独山县、罗甸县、平塘县、惠水县、福泉县、贵定县、龙里县、长顺县、

     

    荔波县

     

     

     

     

     

    遵义专区

    绥阳县、湄潭县、正安县、余庆县、遵义县、桐梓县

     

     

    凯里专区

    麻江县、舟寨县、岑巩县、台江县、三穗县、天柱县

     

     

     

     

    安顺专区

    修文县、紫云县、关岭县、郎岱县

     

     

     

     

    同仁专区

    同仁县、印江县

     

     

     



     

     

    通过上述图表,我们可以发现上海安置的“老三届”知青共分布在全国11个省、区、市(包括上海),196个县、旗、自治州(上海10个,江西55个,云南39个,内蒙古20个,吉林8个,安徽38个,黑龙江6个,贵州27个,河南、青海、福建各1个),78个农场(上海14个、云南3个、黑龙江61个)。在分布的广度上,自高而下依次为黑龙江、江西、云南、安徽、贵州、内蒙古、吉林,其中黑龙江涉及地区以插场安置方式为主,插队知青主要涉及江西、云南、安徽三省。但是从涉及地区和安置人数上综合考察,黑龙江则在插场方式,江西和安徽在插队方式上表现出很强的代表性。

    截止1968年底,全国总计旗、县、州为2072个,其中上海10个、吉林38个、黑龙江65个、内蒙古77个、安徽70个、江西80个、广西80个、贵州78个、云南121个。(台湾中共年报)

    江西和安徽在1968、1969年以插队方式分别共安置上海知青32000、26000余人(上海市档案馆:B228-2-118-1)

    云南在插队知青安置上虽涉及39个县,但从安置总数考察,云南1968、1969年仅安置上海插队知青9 524人;吉林虽然在安置“老三届”知青人数上达近24 000人,但在安置地区上仅涉及8个县;所以从涉及地区和安置人数上综合考虑,二者都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上数据来自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228-2-118-1)

    “老三届”作为“文革”时期上海知青运动的先行者,他们在上山下乡安置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反映在届别上,同时也体现在安置方式和安置地区上。这些差异的出现,恰反映出政治宣传和普通民众思想的张力。而本文尝试把上海“老三届”知青运动纳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解析其总量比例、届别差异、批次、安置地区等信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代人的特征。政府从考虑国民生产实际的“四个面向”安排,到知青意识中体现维护个人生活条件的“去‘近’不去‘远’,去‘南’不去‘北’”思想,这些在政治形势的发展下,或被“一片红”的政策所替代,或成为舆论批判的对象。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为后来的上海知青运动的走向埋下伏笔,并成为上海有关部门调整知青政策的主要依据。

    李彦姝演讲的题目是《知青作家的城乡书写》。她从研究缘起和研究范式谈起,着重讲述了六个方面:一. 城乡差异与知青文学的张力。二. 乡土经验与知青作家创作。知青文学中乡土世界的多义性以及知青作家的农民观和农村观。三. 城市经验与知青作家创作。四城乡祛魅与返魅的辩证法。五. 作家代际更迭,与城乡想象的差异。六. 各流派作家城乡书写比较综论。

    她讲今天很荣幸来到这里参加上海知青历史研究会举办的青年论坛。首先,感谢恩师杨剑龙先生的推荐,我这次申报的项目题目是《知青作家的城乡书写》,从这一项目的选题、构思到具体材料搜集、论文写作,杨老师一直都给予我很多鼓励和很大帮助。其次,非常感谢上海知青历史研究会对我研究项目的充分肯定,这更加激发了我研究知青文学的热情,坚定了我研究知青文学的信心。

    我的父母都是知青,杨老师也是一位知青,作为知青的后代和后学,我想我的研究有着十分深刻的情感基础。而长时间在上海学习和生活,也有机会接触到很多知青作家,如叶辛、王安忆、陈村等等。应该说,选择了这个论题,就意味着想要深入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深处。当然,情感必须与学理和现实相互呼应,才能使研究更具思想史的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

    与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文学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切入点,生动、全面地还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全过程。浩如烟海的知青文学作品共同构筑成一部独特的上山下乡历史。国家的历史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的历史所构成。

    而之所以选择了“城乡书写”这一具体的研究范畴,是因为城市和乡村是连结知青人生经历的两个重要地理坐标。没有大规模的城乡流动性,就不会有知青城乡双栖人的特殊身份,也就没有知青文学中所表现出的巨大张力。包括知青作家在内的所有知青,都拥有城市和乡村这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在知青眼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我想在研究中去寻找到答案。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发轫于1950年代,至文革十年渐入高潮,随着文革结束而落潮。其间几经波澜起伏,逐渐从小规模、区域性的社会现象转变为大规模、有组织的全民性社会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中,衍生出了知青作家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群落和知青文学这一显现中国特殊时期社会思潮的文学样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成为沟通中国城乡、辨识城乡经验差异的重要纽带。毋庸置疑,知青作家出现的重大前提是上山下乡运动所引发的城乡流动性。如果没有这种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的城乡间迁徙流动,就不会有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的出现。如果城乡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存在巨大差异,也就没有知青作家创作所体现出的巨大张力。

    知青作家的城乡书写意义重大。地理空间的转换、文化传统的断裂、社会形态的变迁等等,均不同程度地引发了知青作家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心灵世界的蜕变。作为城乡间的“双栖动物”,他们一方面能够利用先天的城市经验来凸显乡村的质朴、贫瘠和滞后,勾勒乡村生活的多元图景;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后天的乡村经验来反思城市的繁华、浮躁和异化,呈现城市生活的世相百态。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共同铸就了知青作家的人格类型与心灵结构。知青作家在返城之前与返城之后,看待乡村和城市的视角与态度会发生哪些变化?城乡情感认同的天平会如何摇摆?这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为了夯实研究的基础,要梳理城乡各自的定义,对于城乡自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特征作一个全景式扫描,阐释城市与乡村是如何作为差异性场域而存在的。分析中国城乡长期以来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知青作家因其各自个体经验的差异性,所以作品的主题、风格、语言等方面存在较高的可辨识性。从方位来看,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区的知青文学富有其独特的地域色彩;知青作家因为有插队和插场(包括兵团和农场等)之别,因而创作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还有不少作家因为下乡来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作品还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以上皆反映了客观地理环境、独特政治氛围以及多样民族文化对于知青作家创作的影响。如果把乡土世界看作是一个文化整体,那么它又会被不同作家拆分成各种不同的想象,有人感受到苦难,有人联想到革命,有人迷恋于自然,有人衷情于动物,还有有人倾心于民俗等等。经由这些富于个性化的想象,乡村的文学形象更加丰满,作家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也愈加明朗。农民观和乡土观是知青作家乡土书写的重要部分。知青作家塑造了不少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其中“严父”与“慈母”是两个较为突出的形象群,对他/她们的勾勒反映了知青作家对待乡土人伦道德与文化情感的基本判断。乡土观的形成与作家境遇、代际、性格差异密不可分,体现出知青作家对于乡村爱恨亲疏的不同态度。

    知青作家的城市经验依据“下乡前-下乡中-回城后”的时间顺序依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三种经验所描摹的城市形象不尽相同,这与乡村参照系的介入不无关系。尤其是知青作家纷纷返回城市定居下来之后,他们的精神座标、创作理念、创作题材等均发生了巨大转变,并创作了一大批与之前知青文学审美趣味迥异的城市题材作品。性、金钱、日常生活等新的关键词出现在作品中,革命理想、精神高地的陷落与世俗主义、大众文化的勃兴,革命意识形态的弱化与后革命时代的来临,均不同程度改变了城市的样貌和内心,也改变了知青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维度。城市中的各种传播媒介共同发力,对于知青作家创作题材及风格的通俗化转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城市视角得以确立、城市感官逐步完善的时候,乡土世界又会在知青作家内心深处占据怎样的位置?乡村记忆如何在他们记忆中复活并重现影响力?他们以何种方式皈依乡村和乡土精神?家园感是因何崩塌的又如何得以重建?……这些都值得梳理研究的问题。借由“家乡-故乡-原乡”这条线索,可以考察城市与乡村在知青作家心中地位的消长,从而窥探知青作家对于心灵净土和精神家园的求索历程。

    城市与乡村以对照性、悖论性的存在方式,在不同时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魅力、生命力和亲和力,为知青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辽阔的视域和鲜活的素材,为知青文学的蜕变、后知青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富饶土壤。

    考量知青作家城乡书写这一命题时,还必须将其放入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视野中。纵向比较即比较老三届、六九届等不同代际知青作家创作的特异性;横向比较即将知青作家的创作实践与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延安文学、都市文学等进行比照分析,提炼其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从而使知青作家的创作边界与创作特色得以清晰彰显。

    知青一代人的精神谱系、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和可识别性。城市和乡村共同为他们的人格赋形,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及撕扯在他们身上得以最充分的显现。知青作家的创作成为了记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城乡变迁、社会变迁、精神变迁的重要载体,知青作家对于城市和乡村的认知和书写,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城市和乡村的历史与现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我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学习生活了十年,应该说我的生命轨迹已经与上海这座中国第一大都市紧紧联系镶嵌在一起。所以,在做知青作家城乡书写这个论题的时候,常常会将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的缩影,作为乡土世界的参照系。关于城乡文化的某些见解,也受到上海生活经历的影响。所以,我想,我学术研究的兴趣与我所生活的城市、生活的地域是密不可分的。学术研究的方向与人生命运轨迹常常是合二为一的。

    经由知青作家的写作,我们得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乡村和中国城市(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之间的深刻差异和嬗变历程。这对于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此项目的进展情况来看,我先后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并走访安徽、辽宁等多地农村,采访了多位知青、知青后代与农民。现在已经完成论文主体部分20万字的撰写工作,正在进行润饰修改,准备进一步对一些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加完整,更加周详,最终将论文以专著的形式集结出版。如果条件允许,还计划对一批重要的知青作家进行采访整理访谈录,深入此项目的研究。如果日后有机会,我还计划到新疆、黑龙江、云南、海南等地区的兵团、农场、乡村进行考察,以此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有更加生动和深入的理解。

    就个人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现在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篇,其中在《南方文坛》、《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电影艺术》等CSSCI类期刊发表五篇文章,其中一篇文章与本项目论题相关。

    我想,一定要抓紧时间,提高效率,认真查找资料,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即时与老师沟通,向老师请教,争取尽快、高质量的完成项目。也请知青历史研究会的各位领导老师监督指证。

    在互动环节上,听众向三位青年学者提出了报告中的疑问,如青海省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中非典型省份,为什么要选青海省?“老三届”是指66、67、68三届,为什么报告中要将69届也统计进去?希望青年学者在研究知青文学时,不要只关注知名作家,现在知青中草根作家也非常多,现在有很多回忆录、出版物都是草根作家写的,希望青年学者能重视,等等。

    金光耀在论坛总结时说,三位青年学者从各自的课题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赵文通过对青海省方志知青史料辑录编辑的过程中所取得史实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观点,尽管青海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非典型的,但是如果许多个非典型的结论汇总起来就是典型的。林升宝通过“老三届”上山下乡人口考,回答了对上山下乡人数、分布等一些基本问题的分析和思考,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李彦姝通过城乡文化的比较、差异,为知青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这些研究说明知青研究大有可为,后继有人。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