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登录 | 忘记密码
  • 首页
  • 本会概况
  • 新闻综合
  • 工作动态
  • 学术动态
  • 文化活动
  • 热点专题
  • 会员专区
  • 知青文库
  • 知青史料
  • 知青场馆
  • 知青人物
  • 知青后代
  • 知青生活
  • 视频
  • 图片
  • 征文报刊
    • 最新内容

      最新图片

    最新视频

    《现役军人记忆中的兵团》摘编(之四)

    2014年 11月 24日
    来源:《知青》杂志 作者:谭祖培 点击:
    四、踏入垦区农业生产之门 .灌区种稻难 查哈阳农场为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灌溉面积近40万亩,曾经是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

    四、踏入垦区农业生产之门

    .灌区种稻难

    查哈阳农场为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灌溉面积近40万亩,曾经是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场。

    67团二营的全部,一营的1、2连,直工组的13、14连处于灌区的中部,原水稻种植面积约为4万多亩。因生产技术落后、灌溉系统失修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逐渐缩减到1万多亩,至1970年更是只剩下几百亩。

    为了恢复水稻生产,1969年冬季,师党委组织、指挥了2万多人的水利大会战。1970年春,原55团划分成的55、50和67团,组织了1万多人的水利会战。至1971年,67团二营的大部分水田可以通水灌溉了。

    师党委对恢复与发展水稻生产决心很大,当年给67团下达的种植任务是1.5万亩。但我们具体落实到连队就阻力重重了,大多数连队不接受。田副团长(原查哈阳农垦局副局长)很担心,副参谋长付鹏(原万发农场副场长)也信心不足。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吃够了种水稻的苦头。

    付鹏对我说:“这里种水稻光有水还是不行,主要是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一是这里的无霜期不到4个月,无法搞室外育秧栽插,只得粗放直播。用的种子多不说,苗弱分蘖少盖不住田,草荒严重,水稻贪青晚熟,亩产不过三四百斤。播种时需打埂平田,收获时要平掉田埂,费时费力,机械损耗也很厉害,亏损严重。不像种小麦,既省事,成本也低。”

    团里的主要首长是军人,以无条件执行命令为天职。于是大会小会动员,一个一个连队做工作。蔡团长急得要下死命令。最后在二营的18、19、20、21、22五个连队落实了4000多亩种植面积,仅完成师部下达任务的26.7%。没办法,只得向师党委检讨。

    现役军人中只有我和管理股于股长是四川人,小时候见过种水稻,但家乡的种法这里根本用不上。团首长请来原农场的水稻专家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下几项办法:

    一是尽量压缩直播面积,当年直播面积控制在1000亩左右。其余3000亩搞搞温室育秧,插秧种植,以延长生长期,解决贪青晚熟问题;二是搞一部分插秧机,加快插秧进度;三是资金物资向稻作连队倾斜;四是团里的主要领导带工作组到稻作连队现场指导;五是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调动稻作连队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分工:田副团长负责插秧机制造、资金物资保障和旱田的生产指挥;蔡团长、倪副团长和我,带工作组到连队指导督促抓落实;政委、主任配合中心工作,加强水稻生产的宣传动员,提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我负责带队去22连,兼顾21连。22连干部抵触情绪很大,不服,暗中较劲。他们背着我,将两块能灌溉拟种水稻的地块(30多亩)种了小麦,并在管理、施肥上特别加以关照,做了详细记录,要与种水稻比试比试。

    温室育秧。用木料和塑料薄膜在场院里搭建温室,夜晚加盖草帘保温,白天拉开。里面用木料制作上下4-5层的架子,架子上放置用柳条或木条编的育秧盘,以糠麸拌猪粪牛粪作育秧基层,压实后喷适量的水。将浸泡好的稻种匀密地撒在上面,再撒上一层薄薄的麸料,然后喷水保湿。室内生火炉,温度保持25度左右。管理得好,20多天就可育成高5公分左右的秧苗。

    打埂平田。水田都是矩形,宽40至50米,长500米至千米不等。大地刚开化,就要根据土地的平整情况,每隔一段横向打上田埂,分割成块,以便灌水平田。平田分“旱平”和“水平”。高低相差较大的地块,一般在打埂前先用拖拉机拉上平田机具进行平整。打埂后灌上水再进行水平,即用拖拉机拉上一根5-6米长的方木在田里转圈,直到地块达到水平为止。

    播种、插秧。播种指的是直播,即用拖拉机拉上播种机,将干稻种直接播到水田里。插秧,是将育好的秧苗栽插到水田里。田副团长带领一帮技术人员费了很大的劲,搞出来十多台插秧机,但一试不好使,成了废铁,最终全部用人工手插。虽然用工多,又累,但质量好。到后期,一个人一天能插半亩左右。因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知青、职工们积极性很高,22连8天就插完了秧。

    管理主要是看水,追肥,除草。

    看水,由有经验的老职工带一个知青负责。追肥是根据苗情适时撒1到2次尿素。除草,插秧地块苗情好,苗比草长得快,到分蘖期能盖住整个地面,稻长草被欺,除草不是大问题;直播田里是草稻齐长,又下不去脚,只能听之任之。除草中最难的是除稗草。稗草与水稻属同科植物,长相相似,混在一起很难分辨。但这难不倒我们的知青,他们在老职工带领下很快就学会了识别。但总还是有漏网的,加之其分蘖力极强,故而所以当年产的稻谷里有不少稗粒。

    稻收。这个简单,10月秋高气爽无雨,放水晒田,几天就干了。再用人工把田埂平了,联合收割机下田,与麦收一样,个把星期就颗粒归仓了。

    到了年底一算账,插秧稻平均亩产500多斤,直播稻亩产300多斤,相差200多斤。产量是上去了,但插秧稻的成本是直播稻的1.4倍,去掉成本,每亩亏损6元多,比直播稻每亩亏损还多。22连较劲种的小麦亩产470多斤,与水稻相差不大,可费劲小,去掉成本,每亩还盈利2元多。一比较,这下全都傻眼啦!

    1972年后,不得不逐年压缩水稻种植面积,重新改水为旱。到1974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到1500亩左右,且全部直播。所产稻谷一斤不卖,留作口粮和种子。

    .投入少守摊子

    67团是原查哈阳农场的一部分,位于垦区的西北部,经过多年发展,耕地规模已经定型,无荒可垦,农业生产只能在既有耕地上做文章。

    然而这篇文章很不好做。

    一是全团耕地近30万亩,大部分为旱地,小麦种植面积占1/3。好的年份,小麦平均亩产可达300多斤,遇到大旱和麦收大涝,平均亩产只有100多斤。1969、1970年麦收大涝,机械下不了地,只能人工镰刀收割,抢回了部分种子,大部份麦子在地里发芽。后来机收了一部分发过芽的麦子做口粮。前面谈到的那部分改水为旱的可灌地,如麦收不涝,亩产可达400多斤。但一旦遇上麦收大涝,比旱地还糟,用两台拖拉机拽一台康拜因都寸步难行,大部分麦子只能烂在地里。

    在这样条件下,只能依靠农场的装备优势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二是地力透支严重。全团耕地普遍耕种了近30年,上有机肥极少,上化肥也不多,地力几被耗尽,十分贫瘠。实行轮作制度虽能缓解地力衰退速度,但也架不住这年复一年的消耗。

    团里也想拿出一部分耕地休耕,种绿肥以恢复地力。但每年计划任务那样重,在当时的环境下,搞不好就是“搞破坏”,就是“反革命”,风险很大,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67团也搞过积肥运动,但谈何容易。积来积去,就那点有机肥,每个连每年也就能上百把亩地。化肥供应指标每亩只有几斤,下到地里像撒胡椒面一样,很多地号还颗肥无下。

    三是投入不足。就说旱地干旱问题,十年九春旱,一到春播就发愁。水源不是没有,灌区的水就流到一营营部前,还有一个储量上亿立方米的太平湖水库就在一营,而且归67团管。一营有五个连队就在它的边上,完全有条件加以利用。但必须有提灌站和配套的灌溉设施才行。提灌站需动力,而67团处于供电系统末端,电压低,又不稳定,75千瓦电机根本启动不了,强启则跳闸。油机发电,成本太高,用不起。只能望水兴叹。

    国家每年计划内给67团的农田基本建设投资,也就几万、十几万元,团里的自有资金,除支付计划内设备更新外,剩下的用于盖房子都不够,根本就无力安排农田基本建设。

    在生产方面,我们是千方百计想法把摊子守住。

    一是抗旱保苗。一到春播,抗旱保苗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清明忙种麦。这时大地刚化冻,小麦的前茬是玉米,不翻耕,墒情虽不好,但还是有点。就用重耙耙平,接着就播,播完就镇压,利用大地反浆湿润种子发芽出苗。关键是动作要快,耙、播、压要一气哈成。搞好了,能抓住八九成苗,再旱也能抓住六七成苗。谷雨种大田。大豆前茬是小麦,经过翻耕,墒情通常很差,只能播后等雨。反正大豆的生长期较短,出苗早晚影响不大。干土层不超过15公分的地块,可将种子深播到湿土层上,同时起大垄,覆盖压实。待种子发芽开始扎根,立即将大垄刮去,只留三四公分,等到苗出土四五公分后再起垄培土。如果作业前下了雨,草子发了芽,那就正好,来个“消灭在萌芽状态”。

    机具是67团原农场改装的,开沟下种、起垄、镇压,一台机组功能俱全,一气哈成。这种种法是原农场的一种创造发明。

    种大豆是最难的。连队干部得天天下地去看,种子发芽扎根没有?苗出土没有?苗长够高了没有?发了,出了,够高了,立即作业。

    种完大豆种玉米。玉米的前茬是大豆,不用翻耕,有底墒,一般正常播种。如果墒情太差,就播下去等雨。即使芒种才出苗也不影响成熟。玉米较抗旱,很少有不出苗的。

    二是田间管理。麦子化学除草,用2.4丁酯兑适量的水喷洒。67团用自己改装的拖拉机喷洒,成本低还不伤树。大豆玉米要除草,玉米还要追一到两次尿素肥,都是用人工。同时中耕两遍就行了,一般不会发生草荒。

    三是秋收。玉米用人工收获,机具脱粒。大豆以机收为主,人工为辅。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可基本完成。

    四是场院管理。

    上面这一套农业生产和管理,我们的知青们,在原农场干部职工的带领下,经过两三年实践,就可对此滚瓜烂熟了。


    (作者原黑龙江兵团46团作训股股长、67团参谋长)